楚南小鲵

sonani   Maki
   

  175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鉴别特征 犁骨齿列内枝长,其长为舌宽的4/5,后端向后延伸到达眼眶后部;肋沟12~13条;趾5,有的趾不发育或缺如。
形态 依据文献(佐藤井歧雄,1943;Dunn,1923;吕光洋等,1999)。
成体:雄鲵全长98~129mm,雌鲵90~105mm(表9);头卵圆形,前半部较扁平;吻端钝圆;眼大而突出,眼径等于或长于眼间距;鼻孔位于眼至吻端的前2/3处或吻眼之间,鼻间距大于眼间距;无唇褶;犁骨齿列长,呈“ ”形,外枝短,约有5枚小齿,内枝特别长,约有31枚小齿,齿列起于内鼻孔内侧,急向内弯曲,再向后延伸,后端左右侧彼此相距较近。
躯干肥壮,其长约为头长的3倍;尾较肥厚,圆柱状,基部切面圆形,后端稍扁平,末端钝形。肛孔纵裂,前端左右有短纵肤褶斜向裂口外汇合,周围隆起。
四肢短而肥大;指、趾短而扁平;指4个,指长顺序3、2、4、1,个别标本第二指最长,有内掌突;趾5个,趾长顺序3、4、2、1、5,个别标本只有4个趾,前后肢贴体相对时,指、趾端不相遇,约相距2条肋沟。
皮肤光滑;背中央有一条纵沟;眼后至颈褶有一细纵沟,末端与颈褶相交,在口角上方向下弯曲与口角处的短横沟相交;肋沟12~13条,腹面前后端有14条不明显,其余10条明显。
生活时背面基色为淡褐、黄褐或粉红褐色,其上散布以不规则的深褐色花斑。液浸标本整个体背面黄褐色,杂有十分清晰的深黑褐色斑,与底色构成各种连续的花纹;体中部斑纹密集,躯干背面几乎全是黑色。腹部色较浅,咽喉部黄褐色,杂有暗褐色斑纹;躯干腹面和尾腹侧面的前半部有均匀的细小黑褐色斑点;掌、蹠部色浅。
头骨:上颌骨向外后方倾斜,上颌骨间距与方骨外侧间距几相等;犁骨齿列很长,内枝长于外枝5~6倍,内枝向后渐窄,后端不呈弧形;前颌骨和鼻骨之间无囟门;泪骨入眼眶,不入外鼻孔。

生物学

生物学资料 楚南小鲵生活于海拔2750~3500m高寒山区,常栖息在森林茂密、杂草丛生的石头下或山溪旁的石下,其栖息地既不干燥又不过于潮湿。Kakegawa等(1989)报道,1984年7月29日在本种模式标本产地附近(Songyuan,Jenai,Nantou)海拔2750m处采到一尾头体长58mm的雌鲵;1985年1月9日又获得一尾头体长66.7mm的雄鲵。经过室内饲养人工催产,雌鲵于1月17日在室内产卵,卵胶袋透明坚韧,具细条纹;卵粒黄白色,略显绿色,在发育中绿色消失。卵胶袋长160mm,每条有卵16粒,卵径5mm;水温7~9℃,于4月18日孵化,历时91天。刚孵化的幼体无平衡枝,吻至肛长13.3mm,尾长10.8mm左右,其卵黄囊大;外鳃及前肢和后肢芽很小,并栖于水底,四肢发育后常隐蔽于石下或碎石间。推测该鲵最早在11月产卵,并延续至1月中旬。

国内分布
经济意义

该鲵仅产于我国台湾中央山脉,所见数量甚少,属于我国的稀有两栖动物资源。

分类讨论

讨论 费梁等(2005)对本种的有效性进行了分类讨论,该文叙述自1922年Maki定
名台湾地区3种小鲵(Salamandrella sonani,Hynobius formosanus,H. arisanensis)后,
Dunn(1923)将前者改属于Hynobius sonani,并将后两者作为其异名。Sato(1941)则认为台
湾有2个种Hynobius sonani和H.formosanus(后者包括H.arisanensis)。此后,Pope与
Boring(1940)、张孟闻(1955)、Thorn(1968)、四川生物所(1977)均将台湾的3种小鲵记载
为一种即Hynobius sonani。佐藤井歧雄(1943),吕光洋、陈世煌、张正雄(1982),赵尔宓、
胡其雄(1984),田婉淑、江耀明(1986),费梁、叶昌媛和黄永昭(1990),吕光洋(1990)等
均采用了Sato(1941)的意见记载为2种。Iizuka与Kakegawa(1989)和Kakegawa,Iizuka与
Kuzumi(1989)分别做了台湾和日本的几种小鲵的染色体,卵胶囊和孵化后幼体的形态及
骨骼肌蛋白成分的分析,则将台湾产的小鲵记载为3个物种,后一篇文中还研究了台湾
3种和日本3种小鲵的遗传距离。 Hayashi与Matsui在Biology of Caudata in Eastern
Asia(1989)一文中也记载了台湾3个种的种名。叶昌媛等在《中国珍稀及经济两栖动物》
(1993)一书中将台湾3种小鲵均记载为有效种,并依据文献资料对其形态做了描述。但
是,吴贯夫等(2000)一文对这一订正提出质疑。对此需要说明的是,叶昌媛等(1993)一书
在描述阿里山小鲵时,已说明该种的形态是依据佐藤井歧雄《日本有尾类总说》(1943)
和Dunn(1923)书中的台湾阿里山的标本和有关资料,即说明阿里山小鲵的量度数据也来
源于以上两篇文献;再者,佐藤井歧雄(1943)在描述Hynobis formosanus时,将H.
arisanensis作为前者的同物异名进行描述。因此,叶昌媛等《中国珍稀及经济两栖动物》
(1993)一书将佐藤井歧雄《日本有尾类总说》(1943)和Dunn(1923)书中的台湾阿里山标本
的有关资料(包括量度数据)分出,并引用这些资料对阿里山小鲵H.arisanensis进行形态
描述是有依据的。此后,吕光洋、杜铭章、向高世(1999)的《台湾两栖爬行动物图鉴》
也将台湾的小鲵恢复为3个有效种。据Lai与Lue(2000)报道,该文应用同功酶电泳技
术研究了台湾产小鲵类13个居群,依据其色型差异与电泳结果分为相应的5个类型,即
Arisan,Nengao,Nengao,Nanhoo与Kuanwu型。其电泳结果印证了Maki(1922)所定的
Hynobius arisanensis,H.formosanus和H.sonani 3个种均为有效种的观点,其余两个型
(Nanhoo和Kuanwu)各代表未被描述的物种,这一研究结果为恢复阿里山小鲵是一个有
效种提供了证据。